俗尚
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1-27 09:23 來源:瑤海區(qū)人民政府 瀏覽次數(shù): 我要糾錯

日常習(xí)俗

在日常生活方面,合肥人素重以禮相見,禮貌待人。老人們總是經(jīng)常以“叫人不蝕本,只要舌頭打個滾”和“禮多人不怪,無禮路難行”等俗語,教導(dǎo)后人務(wù)要通情識禮。故日常熟人相見,甚尊“是大還大,是小還小”,視不同對象,予以適當(dāng)?shù)臒崆檎泻簟T绯肯嘁娏?xí)慣招呼“你早”、“吃早飯啦”等;中午相見,習(xí)慣招呼“你吃過啦”、“可吃中飯啦”等。在其他時間相見,若不適合招呼上述話語時,則招呼“你好”、“你忙啦”等。若遇見老人,則招呼“你老身體好啊”、“你老精神好啊”等。若招呼其他話語,通常都于語前加“你老”二字,以示尊敬。若在家門口遇見熟人,習(xí)慣招呼“請來家坐坐”、“進家喝口茶歇歇”等。若趕上吃飯時遇見熟人打門前過,常招呼“到我家來吃飯”、“進來喝一盅”等。被招呼的人則視對方招呼語,習(xí)以“你好”、“不客氣了”等,相應(yīng)還禮。在平日與人舉止言談時,講究慢聲細語,溫文爾雅。親友初見或與長輩人在一起,俗尚“緊睜眼慢開口”(多聽多看,不輕意說長道短)。

坐立姿勢要適當(dāng),不躺、靠或歪著身子,不架“二郎腿”,不渾身抖動,俗稱:“站要有站相,坐要有坐相?!迸c別人坐聊,注意力要集中,以示對他人尊敬。起行時,禮讓兄長、客人于前。平日路上行走,禮讓老弱病殘及孕婦、幼兒先行。二人行走,忌勾肩搭背,講究“走路要有正相”。若平日有客人來到,必要起身相迎,恭請上坐,然后拿煙沏茶,陪坐陪聊。請客人吃飯時,邀請客人先行上座,即便是小字輩,也定客氣地請首座或上座(年輕者多推辭入旁座)。席間則熱情地為客人斟酒夾菜。經(jīng)濟條件較差的家庭,亦是盡可能備辦酒菜待客,俗尚“千差萬差,來人不差”。

客人辭行時,必相送至門外,熱情招呼“歡迎常來”?;蛑t稱“怠慢了,請多包涵”。此謂“千差萬差,情禮不差”。

朋友間相處,最重以信相守,以誠相待,視“患難識知己”為座右銘。稱:“處得知己者,勝過親兄弟”。故合肥人素不輕易怠慢知己者,樂于濟助好朋友。

在鄰里之間,合肥民間流傳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話是“遠親不如近鄰”、“親衛(wèi)親,鄰衛(wèi)鄰,包老爺衛(wèi)護合肥人”。故合肥人鄰里間相處,通常相互關(guān)照,遇事能解則解,能幫則幫。舊時,合肥百姓普遍生活清苦,若見鄰里手頭不濟或停火斷炊,相鄰戶總是設(shè)法給予幫助,雖鄰不外。因此故,有的老鄰居一旦搬遷遠離,仍常往來走動,情如親戚。

合肥民間在尊老愛幼方面,風(fēng)氣美絕。雙親在日,子女們必悉心照顧。流傳最廣最久的一句話是:“活時不侍候,死了祭木頭(棺材),沒有用。”除日常關(guān)心照顧外,下輩人通常在己生日時,向母敬以美食,說法是:“兒生日,母苦日?!比艏抑须p親老邁,生活不便時,兒媳更是相侍左右,不輕易遠行;若雙親染病在身,其兒女定想方設(shè)法四下求醫(yī)問藥,即便傾家蕩產(chǎn),在所不惜;若雙親垂危,其兒女決不輕易遠行。即使遠行在外,也一定在雙親咽氣之前,返回家中,見最后一面,直至送終。合肥舊志載:昔合肥有男“陳上品,中年喪妻,貧不能再娶,只身事母以孝,聞母逾八十,病臥數(shù)年,未嘗離側(cè),中衣廁,皆親洗滌。隆冬,則抱母足溫之”。由此可見合肥人孝敬老人傳統(tǒng)美德之一斑。

老人對小孩同樣關(guān)心疼愛。舊時,合肥民間貧窮人家甚多,然而雖家徒四壁,決不輕易遺棄親生骨肉;即便討飯叫街,跑反躲難,總是將年幼子女?dāng)y帶身邊,尤其是做母親的,更是如此。合肥民間有句俗話:“寧死當(dāng)官老子,不死討飯娘?!彼约创?。若外遇迷童,定會熱心詢問,不厭麻煩,設(shè)法幫其找到家長或護送至其家中,尊老愛幼之風(fēng)久盛。

舊時,合肥民間信仰佛教的人甚多,普遍重積善積德,崇奉“不修今生修來生”的人生哲學(xué),故而樂善好施,扶貧濟困之風(fēng)久盛。合肥舊志載:昔合肥人“董超,字子楷,好義樂施,兵燹后,盡出家財,以周困乏,鄉(xiāng)里義之?!庇州d:“范本泌,字衡若,性淳樸,七歲喪父,性孝友,與人交,然諾不欺,每隆冬必備衣粟,以赒貧?!?/p>

文化習(xí)俗 在醫(yī)、教、文方面,合肥民風(fēng)俗尚亦十分淳美。舊時,孩童初入學(xué)堂,除要向先生鞠躬行禮,尚要朝孔夫子像跪拜。放學(xué)之后,路見先生,必立正行禮,甚為恭敬。在合肥人的傳統(tǒng)價值觀里,先生是引導(dǎo)前程的人,視師大于父。在一般家庭所供“天地牌位”上,常書有師字,將師列為供奉祭拜之列。民間所尊之“師”,除學(xué)堂先生之外,各行各業(yè)帶徒傳藝的師傅,也在此之列。

民國時期,合肥城鄉(xiāng)遍布中小學(xué)堂,曾被評為教育模范縣,興學(xué)重文之風(fēng)可見一斑。一般家庭,只要有可能,定送子入學(xué),若無條件送子入正規(guī)學(xué)堂,也盡可能送子入私塾就讀。有甚者,在鄉(xiāng)讀完中學(xué)后,尚送子他鄉(xiāng)于高等學(xué)府深造。有些經(jīng)濟條件較差的家庭,為了能讓子女學(xué)有所成,步入仕途,日常盡量省吃儉用,勒緊褲帶,決不輕廢子女學(xué)業(yè)。

合肥人把文武雙全的人稱為人才。故在重文的同時,對習(xí)武亦十分重視。早在唐朝時期,合肥就開設(shè)有武科,專業(yè)教習(xí)拳械格斗。宋朝時,合肥出現(xiàn)武學(xué),時民間習(xí)武練功者已很普遍。到了明、清時期,各種門派的武術(shù),已在城鄉(xiāng)廣為流傳。民國時期,合肥已開設(shè)有眾多拳場、武館,入館拜師習(xí)練的子弟,盛時達千百眾。因尚武之風(fēng)久盛不衰,故常有武術(shù)高手涌現(xiàn)。如民國時期的唐殿卿、馬小勝、尚宗達、陸小山等,即為當(dāng)時合肥遠近聞名的拳師。民間傳聞,唐殿卿曾于佛照樓喝茶時,徒手窗外,輕捉飛燕。每晨出戶,均徒身飛越3米多高垣墻,從不開門驚動他人。如此等等,不一而足。

舊時,合肥民間缺醫(yī)少藥,人們對善醫(yī)者甚為敬重,視其為生命的拯救者、保護神,恭稱其為先生。若因病將醫(yī)生請至家中,定盛情款待。對醫(yī)生的囑咐,常常是言聽計從。而大多醫(yī)者,亦素重醫(yī)德,不論貧富,均能一視同醫(yī)。收費則常常是視求醫(yī)者經(jīng)濟狀況、家境條件,適當(dāng)酌取,決不因缺錢少款而拒診,更不會趁人之危,勒索錢財?!稄]州府志》載:昔“合肥人吳嘉善,通岐黃術(shù),崇禎十三四年大疫,有求醫(yī)者應(yīng)以方藥,期于病愈而止,不復(fù)計酬?!贝祟愂吕?,舊志所載甚多。有的則當(dāng)時并不言醫(yī)費,只是待被醫(yī)者見效后,任其所給。若需請醫(yī)上門,一般都能有請必到,不講價錢、條件。尤其是那些較有名氣的醫(yī)家,既講究醫(yī)技,更重視醫(yī)德,崇奉“無德不醫(yī),無德不授,無德不傳”的醫(yī)業(yè)信條。故舊時合肥民間雖不乏名氣的醫(yī)家,但鮮見因行醫(yī)而發(fā)財致富者。

生產(chǎn)習(xí)俗

在農(nóng)業(yè)和手工業(yè)生產(chǎn)方面,合肥的民風(fēng)俗尚也頗具地方特色。

菩薩測水,又稱菩薩踩水。昔日農(nóng)歷正月初六日,抬工于清早將廟中龍王菩薩抬出,沿河坡堤奔走,菩薩停歇的地方,即為當(dāng)年最高或最低水位。水位高則主澇,水位低則主旱。

在農(nóng)歷臘月農(nóng)閑時,農(nóng)民習(xí)慣將田間地頭稻茬根及野草堆積田邊,經(jīng)點燃后,再于其上覆蓋部分稻茬根和雜草,使其內(nèi)部煨燃,外漫清煙,謂之“煨百蟲”。亦有人家習(xí)慣將田邊坡埂蒿草直接點燃,任其蔓延燃燒。此俗不僅對殺滅田間百蟲有益,且可以草灰肥田。

每年春耕伊始,農(nóng)家必在動犁下田耕作的首日,將耕犁搬出戶外,然后點放鞭炮,驅(qū)除邪弊,祭祀太歲(即“土地神”),以求動土之利,開犁之吉。

在栽秧第一天,一般農(nóng)家都要吃油炒飯,期望秧苗滑絡(luò),拔栽順當(dāng)。秧苗開拔前,還要點放鞭炮,驅(qū)邪祈祥。中午興吃“催秧酒”(多為有錢人家款待幫工的)。傍晚收工則通常較早,謂之“早栽早發(fā)”。收工時,要順帶幾把秧苗置于垣墻頭上,謂之“曬黃糧”,祈祝豐收。當(dāng)天晚餐后,家主發(fā)給每個栽秧人兩只或四只黃泥團(又稱黃泥果子,即咸鴨蛋),稱“發(fā)黃泥”。貧困戶則以炒蠶豆或炒豌豆替代,以示慰勞。栽秧的最后一天,稱“泥秧

門”,亦稱“泥倉”。這天栽完秧后,栽秧的男女互以田泥涂抹對方。有甚者,竟將被涂抹者從頭至腳,盡糊抹以稀泥,使之全然為泥人,以此表達完工后的喜悅和快樂。

至午季收割時,首日稱為開鐮日。是日下地前,先點放鞭炮,預(yù)祝收割順利。收割完畢后,則備辦酒席,喜慶收割大功完成,并慰勞收割者。

舊時,合肥城區(qū)手工業(yè)及商鋪店家,亦有許多特別的俗尚。如新店鋪在開業(yè)第一天,必舉行開業(yè)吉慶。是日,店堂內(nèi)外張燈結(jié)彩,門頭懸掛“開業(yè)大吉”或“開張大發(fā)”等橫幅,店門張貼大紅對聯(lián),門外焚大香,鳴放鞭炮。店鋪老板則穿著入時的新衣,在店堂內(nèi)招呼顧客,接待前來恭賀的客人。遇有貴客,則請內(nèi)坐敬以煙茶,款待酒飯。在開業(yè)的頭三天,通常實行優(yōu)價酬賓。有的店家還在新開業(yè)時向顧客饋贈小禮品,以擴大影響,招徠顧客。商家通常對當(dāng)天的第一筆生意尤在意。第一筆生意若順利成交,則視為“開張大吉”。故商家在做當(dāng)天第一筆生意時,一般都能通過讓利或提供優(yōu)惠服務(wù)等手段,達成交易。

餐飲習(xí)俗

在日常生活方面,合肥人習(xí)慣粗茶淡飯,日常佐餐菜肴多以自制咸菜為主。逢年過節(jié)時,則盡量使餐桌上的菜肴豐盛些。普通百姓家在過年時,常見的傳統(tǒng)菜肴有賀菜、圓子、元寶魚、霉干菜和豆腐果燒肉。此幾道菜之所以時興,因其各有說法。賀菜:其寓慶賀節(jié)日之意;油炸圓子:寓家人和美團圓之意(亦有稱圓子為元寶,寓添財進寶之意);元寶魚:寓“年年有余”之意。霉干菜燒肉:寓貧富相濟之意;豆腐果燒肉,寓吉祥(豆腐果,音“都富果”)。

合肥人素來習(xí)慣飲早茶,尤以店鋪老板、手藝人和莊戶家主為最普遍。茶葉最喜瓜片等綠茶。沏茶的開水一定要是當(dāng)日早晨現(xiàn)燒開的。喝茶時多就食油炸獅頭、油條、鍋巴、糯米糍糕等早點。亦有以五香烀蠶豆、五香茶干、五香花生米或蝦米干拌芫荽、糖醋蒜頭、麻油拌什景蘿卜絲等就茶,俗稱嗒嘴。城鎮(zhèn)店鋪老板及一些經(jīng)濟條件較寬裕的人,常上茶館唱早茶、吃早點。上茶館喝早茶,茶葉多自備,茶館免費供應(yīng)開水。若因有事相求請吃早茶或因談生意進茶館,多在茶館內(nèi)雅座進行,茶館代售茶葉。早點有10件、15件、20件不等,放于篾盤內(nèi)一次送上,待客人離館前視實際食數(shù)結(jié)帳。達官貴人、闊老富少,多在家中由傭人備辦早茶。品茶前多先飲食適量高檔滋補營養(yǎng)品。今合肥城市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(fā)展,一度消失的茶館業(yè)又漸復(fù)蘇,但一般民眾極少上茶館喝早茶。茶館的客人大多為生意人和經(jīng)濟上較富裕的人,偶有要好朋友相約赴茶館喝茶,純?yōu)樵鋈ぶd。

合肥人素多喜飲酒,尤在逢年過節(jié)時或接待親朋好友時,必以酒相慶相敬。尚“無酒不成席”、“少酒難助興”的說法。在席間飲酒時,喜好相勸客人多飲,以達盡興。但通常不輕易讓客人飲酒過量,以免對客人失禮。合肥人日常于家中雖亦飲酒,但飲量很有限。合肥人素不喜酗酒。體力勞動者日常飲酒,多為解乏需要。合肥人在冬冷季節(jié),常習(xí)于晚間飲兩杯,以活血祛寒。

歲時吉慶習(xí)俗

合肥人素重四時八節(jié)和婚喪嫁娶及生賀壽慶。這方面的民風(fēng)習(xí)俗也頗具地方特色。

一、過小年。時在農(nóng)歷十二月二十三日。合肥民間在過小年這天,除要備辦較為豐盛的菜肴進行慶賀外,并舉行祭祀“灶神”活動,故小年這天又稱作“祭灶日”。祭灶活動一般在午夜前進行。普遍的做法是:取若干稻草秸,切成約寸長的秸稈子,再以少許炒熟的黃豆于其中拌和,作灶馬料,供灶神坐騎食用。祭灶活動開始時,家主于灶神位點燭焚香,供上麥芽糖,然后自灶間至大門外,向空中拋撒“馬料”,口中并不停地念叨“上界多言好事,多說好話,保佑下界平安”等話語,謂之送灶、送灶老爺上西天。祭灶時供麥芽糖,俗傳以此可粘住灶神的口,使之見了玉皇大帝后,不能說壞話。合肥民間在祭灶日,幾乎家家戶戶都自制炒米糖。其做法是:將米入鍋炒至焦黃香脆,然后加適量事先熬制好的麥芽糖稀,經(jīng)拌和均勻后,再將其捏搓成橢圓狀糖米團。此糖米團雖香甜,但較堅硬,小孩尤喜吃。

二、過大年。時農(nóng)歷十二月最后一日,俗稱大年,又叫年三十、除夕等。合肥民間歷來重視過年。這天,店家商鋪只開早市,中午以后就關(guān)門休市了。其他做生意、做買賣的,也在中午以后收市回家過年。手工業(yè)者,通常在這天中午以后將工具等收拾妥置,表示一年的活計全部結(jié)束,只待過年。若在異井他鄉(xiāng)謀生計的,通常也都在這天趕回家中過年。俗話稱:“有錢無錢,回家過年,父子相會,夫妻團圓?!惫拭耖g俗將年三十視為全家人大團聚、共慶共樂的節(jié)日。

合肥民間過年習(xí)俗,主要有:

1:貼春聯(lián)。春聯(lián)又稱對聯(lián),俗稱門對子,用大紅紙寫成貼在門上。內(nèi)容多取辭舊迎新、大吉大利之意。字數(shù)以七言為普遍。家庭貼春聯(lián),一般在吃年飯前進行。店家商鋪貼春聯(lián),則于打烊收市前進行。春聯(lián)貼畢后,即是宣告過年了。對遇有喪事未逾三年的家庭,春節(jié)時不興貼春聯(lián),但可按喪事發(fā)生的年期,依序用藍、綠、黃色紙寫成門對子,貼于門上,俗稱“挽聯(lián)”。聯(lián)詞常寫為“守孝難還禮,思親免賀年”等。這樣翌年初一,友鄰見到門上的對聯(lián),即知這家發(fā)生有喪事,仍處在守孝祭悼期,便主動回避不再進屋行拜年禮了。

2:貼“?!弊帧:戏拭耖g過年,在貼春聯(lián)的同時,時興貼“?!弊?。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,“?!弊质且欢ㄒN的。“?!弊钟梅叫未蠹t紙寫成,貼于門頭上方、窗戶或大門左右墻壁等處。貼時要將“?!弊值惯^來,意即福到了。“?!弊忠部刹捎脤ⅰ案?、祿、壽”三字組合的形式寫成,寓多福、多壽、財運好。

3:貼各類小紅聯(lián)。這類紅聯(lián)多貼于灶臺、櫥柜、禽畜籠舍等處。內(nèi)容視所貼位置而定,多為求吉順、期祥和、希太平之意。如在灶神位上方貼的小紅聯(lián),內(nèi)容為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;在禽畜籠舍貼的小紅聯(lián),內(nèi)容為“慶五谷豐登,祝六畜興旺”;在櫥柜則貼以豐衣足食、吉祥如意、財運亨通一類內(nèi)容的紅聯(lián)。

4:祭神拜祖。此活動在吃年飯前進行。做法是:先于堂屋香案(俗稱上宴)置一牌位,上書“天地祖宗師之神位”或“天地君親師之神位”。祭拜開始時,由家主于牌位前點燭焚香,上貢香茶一杯,米飯一盞,上加紅棗兩粒,然后向“神位”虔誠三拜。禮畢,再于灶間、門外、路口、井壇等處,各置香一柱,分別祭拜“灶神”(迎灶神回民間過年亦在是日)、“門神”、“土地神”和“井神”,以表達人們在歡度新年時,不忘先祖和神靈佑護的恭敬之心。

5:打香禪。昔日,合肥百姓人家在過年時,時興打香禪習(xí)俗。做法是:事先燒紅一盆木炭,然后由家主將木炭盆移動于室內(nèi)旯旯旮旮處,于其上噴以食醋,用其所浸冒出的白色香霧,凈化空氣,消毒滅菌,俗稱“祛邪”。

6:吃年飯。年飯又叫年夜飯,是一年中家人聚得最齊,菜肴最豐盛,氣氛最熱烈的一頓大聚餐。就餐前,先鳴放爆竹,燃放煙花,使普天同慶、共歡佳節(jié)的氣氛瞬間熱烈異常。放完爆竹后,舉家圍坐,共品美味佳肴,共賀家人團圓,共享節(jié)日之快樂。

7:壓歲錢。年三十吃罷年夜飯后,晚輩要向長輩辭歲,祝長輩人快樂、健康、長壽。長輩人則要給晚輩人壓歲錢,祝愿晚輩人茁壯成長,成龍成鳳,早成棟梁之材。亦有人家習(xí)于孩子睡覺后,將壓歲錢放于孩子待次日早起穿著的新衣或新鞋子內(nèi),有時還另加放方片糕,祝愿孩子來日步步高升。

8:守歲。年三十晚,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歡樂后,家人漸相繼洗漱入睡。這時,家主再次點燭焚香,向“神靈”和“先祖”辭歲,然后于門內(nèi)側(cè)貼上“關(guān)門大吉、開門大發(fā)”紅聯(lián),向“門神”三揖,拜畢,關(guān)上大門,開始守歲,以迎新的一年的到來。

9:開大門。農(nóng)歷正月初一日,俗稱大年初一。是日凌晨,雞鳴而起,家主點燭焚香,再一次祭拜“神靈”和“先祖”,然后向大門(門神)虔誠三拜,方開啟大門,即為新年的首次“開大門”。開大門后,家主照樣要于門外、路口、井壇等處置香,供奉各路神靈。此后,開始點放爆竹,迎接新年到來。開大門點放的爆竹,除鞭炮外,還有“開門炮”、“雙響炮”等,其聲音清脆,響亮異常,兆示開門吉順,新年必交好運。

10:拿元寶。年初一早起洗漱畢,就食早茶,稱“拿元寶”。早茶通常是四只歡團,外加兩至四只煮雞旦,另加紅糖,經(jīng)沸水沖泡后品食,寓新年伊始,就高高興興地得“元寶”,交好運。

11:拜年。正月初一日,俗稱大年初一。是日早晨,人們衣新冠整,走街坊,訪親鄰,致問候,祝吉順,行拱手禮,稱為“拜年”。通過拜年活動,表達問候,可增進相互間的友誼,加深感情。即便過往存有一定的隔閡,往往也能通過拜年,化解矛盾,一笑泯恩仇。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,往往在年初一早晨,進寺廟燒香敬佛。有甚者,還要抽簽,預(yù)卜當(dāng)年時運。合肥解放后,一些迷信色彩較濃的習(xí)俗已漸廢,相互拜年,互致問候的習(xí)俗,仍相沿至今。

12:新年早餐。年初一早往左鄰右舍拜畢,開始新年的首次早餐。昔日合肥民間新年早餐,俗尚吃元宵下掛面。謂之“元宵下掛面,光蛋有拉扯”,窮人得到幫扶。

13:送年。正月初四為送年日。是日晨,家家戶戶早起,點燭焚香,祭拜“神靈”、“先祖”,然后點放爆竹送年,表示新年假期已過。此日店家開始營業(yè),作坊開始務(wù)工,平日正常的生活秩序重又恢復(fù)。一些在年期居家接待親友的老人,通常在這天往親友家作禮節(jié)性的回訪,作為對親友在年期前來拜年、看望、問候的答謝。

三、元宵節(jié),又稱上元節(jié),時在農(nóng)歷正月十五日。合肥民間歡度元宵節(jié),通常從正月十四日就開始了。是日,俗稱試燈節(jié)。此節(jié)在農(nóng)村尤盛。這天家家戶戶張燈結(jié)彩,并于大門兩旁懸掛大紅燈籠,形成萬家燈火。早起,家家戶戶興吃糯米面制作的餅子,俗稱“試燈粑粑”。

在農(nóng)村,又有圩區(qū)和崗區(qū)之分。圩區(qū)忌澇,故興吃糯米面粑粑;崗區(qū)忌旱,故興吃糯米面元宵。到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(jié)這天,家家戶戶早起,如同過春節(jié)一般,照樣點燭焚香,點放爆竹。早餐吃糯米元宵,午餐飲酒,菜肴豐盛。入夜,街市上有舞獅子的、有玩龍燈的、有踩高蹺的、有行旱船的,處處是鑼鼓,處處是花燈,處處是觀燈的人流,氣氛熱烈,盛況空前,較之過年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
四、媳婦節(jié),時在農(nóng)歷正月十七日。因合肥方言習(xí)稱婦女為“奶奶們”,故又將這天稱作“奶奶們節(jié)”。舊時民間傳統(tǒng)習(xí)俗,自春節(jié)到正月十五日都為年期。此間洗涮燒煮等諸家務(wù)活都是由媳婦承擔(dān)的,過了正月十五,便是過了年期,一直忙忙碌碌的媳婦,在這時當(dāng)歇一歇,松口氣,故在媳婦節(jié)這天,家庭燒煮一類炊事概由男人承擔(dān)。民諺曰:“正月十七,老的們煮(合肥方言“老的們”即為“男人們”),奶奶們吃?!?/p>

五、龍頭節(jié),時在農(nóng)歷二月初二日,為傳統(tǒng)的龍頭節(jié),俗稱龍?zhí)ь^。合肥民間習(xí)俗視此日為新年春耕生產(chǎn)的啟始日,故有“二月二龍?zhí)ь^,大家小戶使耕?!敝V。舊時,合肥城鄉(xiāng)在龍頭節(jié)這天,俗興舉行“龍踩水”活動。是日晨,人們將龍王神像從廟中抬出,沿著河堤上下跑動,謂之“請龍王神察水情”。一旦抬著龍王神像的轎子落地停下,其位置即被視為當(dāng)年水位。水位高則主澇,水位低則主旱。在舉行這一活動時,伴以鑼鼓、踩高蹺等活動,甚為熱鬧?!褒埻醪焖彪m無準頭,但它從一個側(cè)面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水情的關(guān)注和對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的重視,從這個角度講,其也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。

六、立春節(jié),時在每年的2月3、4日或5日。合肥民間在立春日,時興吃春面、春卷等應(yīng)時食品。春面多家庭自制,即將面粉加水和均勻后揉成面團,再用圓木搟成薄面皮,然后切成細細的面條,下鍋煮熟后盛起,多加蔥花、蒜末,以顯春來綠至的節(jié)氣特點。春卷的特色主要在餡子。立春日的春卷,多以新鮮薺菜和頭茬新韭菜作餡,不僅味道清香,且給人以春意盎然的新鮮感覺。在鄉(xiāng)村,立春日通常要舉行“打春?!被顒?。是日,由老人裝扮成“芒神”(即植物神),手持春條(柳枝上加纏彩色紙的枝條),不斷地擊打趕在場地上的耕牛,邊打邊唱道:“春交六九頭,春條打春牛;打得春牛下田去,今年豐收不用愁?!彼追Q此可打掉老牛身上的懶氣,鼓舞牛勁。在打春牛時,尚有鑼鼓伴和,甚是熱鬧。

合肥民間對立春交至?xí)r十分關(guān)注,最喜春打五九尾(冬至日后第五個數(shù)九日的最后一天),最忌春打六九頭(冬至日后第六個數(shù)九日的第一天)。民諺稱:“春打五九尾,家家啃豬腿(兆示當(dāng)年年景好);春打六九頭,家家賣耕牛(兆示當(dāng)年年景差)?!?/p>

七、花朝節(jié),時在農(nóng)歷二月十五日。合肥民間很多人家,多在是日移栽、修剪花木,或為花木換土施肥,以此祭慶花神生日。

八、上祀節(jié),時在農(nóng)歷三月初三日。是日,合肥民間眾多士民并出,于河渚池溪畔奉祭,飲溪水,凈臟腹,禳災(zāi)禍,祛病毒,俗稱“祓除”,世稱“修禊”或曰“禊祭”。舊時,在這天城鄉(xiāng)多舉行廟會活動。文人學(xué)子則多往文廟,祭拜圣人先哲。雅興濃者,則三五想邀,信步郊野,覽青山、戲溪水、作詩賦、發(fā)幽情。而普通百姓,多為青年男女,則常于是日結(jié)伴至郊野踏青,沐浴融融春光,呼吸清新空氣。有的女青年還興以溪水梳洗秀發(fā),謂此可葆青春美貌,祛病除災(zāi)。合肥民間亦將此日稱作“薺菜節(jié)”。民諺曰:“三月三,薺菜賽靈丹。”兒歌則唱道:“三月三,薺菜開花上高山?!笔侨?,青年男女,相約結(jié)伴,或漫步于綠地,或穿行于林間,邊嬉戲逗樂,邊挑挖薺菜、馬蘭頭等,待打道回府后,再將挑挖的野菜加工成餃子、涼菜,既為應(yīng)時食品,亦得品嘗大自然奉獻的珍美野味之趣。

九、端午節(jié),時在農(nóng)歷五月初五日。合肥民間在過端午節(jié)時,早餐興吃粽子、花糕等食品。粽子以菱狀常見;花糕是用發(fā)面加糖蒸制,形似元寶、蝴蝶,表面以紅色花點點綴,為兒童愛吃的應(yīng)時點心。午餐則喜食涼拌黃瓜、大蒜燒黃鱔,飲雄黃酒,謂之“三黃”。莧菜也是不可缺少的應(yīng)時菜。俗謂飲雄黃酒可防生疥瘡,吃莧菜可凈腹。

在過端午節(jié)這天,合肥民間家家戶戶還甚興打“香禪”、貼“五符”、懸掛鐘馗圖。打香禪的做法與春節(jié)時打香禪的做法同。貼五符和懸掛鐘馗圖,即是將張?zhí)鞄煻宋绶?又叫五符子)貼于門上,另在堂屋正中壁上懸掛鐘馗捉鬼圖,謂此可驅(qū)邪降妖,免災(zāi)保安。此外,在端午這天,家家戶戶都習(xí)慣給幼童身上圍著印有“八卦圖”或“長命百歲圖”的菱形紅兜肚,其打扮與神話傳說中的哪吒神童相似。這天,做父母的還習(xí)慣將雄黃酒涂抹在小孩脖子和臀部上,謂此可祛五毒,免害蟲叮咬。在淝河,還常見有舉行龍舟競渡活動,鑼鼓聲、呼喊聲相雜,觀者甚眾,熱鬧非常。另興懸艾枝于門,以祛瘟毒。而今,端午節(jié)仍為普遍盛行的一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吃粽子、懸艾枝等習(xí)俗仍相沿盛行。

十、寒食節(jié),時在清明節(jié)前一日。舊時逢寒食節(jié)這天,家家戶戶不生煙火,吃寒食或甜食,忌放爆竹,保持肅穆的氣氛,以紀念不愿為官,抱木而死的古人介之推。

十一、清明節(jié),時在4月4、5或6日。在清明節(jié)這天,合肥家家戶戶在門頭上方懸柳枝、往墳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鄉(xiāng)踏青游春。清明節(jié)懸插柳枝的習(xí)俗由來很久,傳說以此可避邪御災(zāi),故有的婦女還習(xí)慣在這天將柳葉插于頭上。民諺曰:“清明不插柳,死后變黃狗。”此俗語雖屬無稽之談,但其卻印證了插柳俗是旨在避邪御災(zāi)。在清明節(jié)踏青游春,多主要是為祭掃祖墳的,俗稱為上墳。上墳活動在清明節(jié)前三天后三天均可,但必須在午后。上墳祭祀前,先給墳冢培土、加固、挑高,并在墳頭上加蓋碗狀土塊,共兩塊,小的一頭相對置放于墳頭上,謂之“墳帽子”。其間壓一紅紙條謂之“陰聯(lián)”。然后在墳冢前擺放祭品,通常為酒食及死者生前愛吃的菜肴、果品等。比較考究和富有的家庭,還以豬、羊、整雞、整魚等物作祭品,但多數(shù)以紙扎品代之。真正的雞、魚、肉、蛋等食品,常在祭祀后取回,用以犒賞平日看墳的人和與先祖生前有交好的族人。祭祀開始時,焚燒“紙錢”、紙扎祭物,鳴放鞭炮,祭者按輩份先后向亡靈磕拜。動情者,常失聲慟哭,悲情難止。南宋詩人高翥《清明日對酒》詩曰:“南北山頭多墓田,清明祭掃各紛然。紙灰飛作白蝴蝶,淚血染成紅杜鵑?!泵鑼懙木褪侨藗冊谇迕鲯吣箷r的悲涼情景。

十二、夏至節(jié),時在6月21日或22日。合肥四鄉(xiāng)農(nóng)村,俗將此日稱作“牧童節(jié)”。是日,給人幫工放牛的牧童,常喜于田埂綠地搭灶野炊。炊食多就近索討或“就地取材”。晚上回歸后,東家通常要發(fā)給過夏的草帽的汗巾等。此外,還要賞賜一大串蒸熟的新蠶豆。其狀如同佛珠,掛于脖子上,既好吃又好玩,頗受兒童們喜愛。城市家庭多仿效此做法。

合肥民間從夏至日起,興數(shù)夏九,詞曰:一九加二九,扇子不離手;三九二十七,井水甜如蜜;四九三十六,汗將衣濕透;五九四十五,草帽把頭捂;六九五十四,乘涼入佛寺;七九六十三,床頭尋被單;八九七十二,早晚穿夾褂;九九八十一,糧草要備足。

在飲食方面,夏至日多興吃餃子。諺曰:“夏至餃子冬至面,順順當(dāng)當(dāng)無掛念?!憋溩佑袦兴?,有希冀夏季不缺雨水,不遭干旱,喜獲豐收之意。

十三、曬霉節(jié),又稱“曝書節(jié)”和“天貺節(jié)”。時農(nóng)歷六月初六日。是日家家戶戶多將箱柜內(nèi)的衣物、被子等,盡搬戶外讓烈日曝曬,以出霉氣,防蛀蟲,便于保管。讀書人則將藏書搬于戶外曝曬,作用同為出霉防蛀。

合肥民間曾傳說,農(nóng)歷六月初六日為龍王曬龍袍的日子,故忌雨。若是當(dāng)天天氣陰雨,龍王就要怪罪于月神,便會在中秋賞月日興云布雨,叫做:“你鬧我的節(jié),我就鬧你的月。”

十四、乞巧節(jié),又稱“七夕節(jié)”、“姑娘節(jié)”等。時在農(nóng)歷七月初七。合肥民間傳說,此日人間的喜鵲都飛往天河架鵲橋,以便讓牛郎、織女在天河相會,故人間在這天是看不到喜鵲的,而翌日看到的喜鵲,其頸部都在架鵲橋時被銜掉一撮毛。因有此傳說,故每逢乞巧節(jié)時,很多人都甚留意觀察喜鵲的變化,并習(xí)于傍晚時察天觀云,希冀能捕捉到神話傳說中有關(guān)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蹤影。到了晚上一些好奇的姑娘、少婦,常靜躲于林邊樹下,豎耳聆聽,謂此可偷聽到牛郎、織女的悄悄話。另有人家習(xí)慣于院中焚香置果,舉行“賀雙星”(牛郎星和織女星)活動。家人圍桌而坐,一邊祭拜牛郎、織女,觀星賞月,細心察看牛郎星和織女星的變化,一邊談?wù)撝@煽椗纳裨拏髡f故事。還有不少姑娘、少婦,習(xí)慣在是日晚取七根針、五彩線,望月穿針,視誰穿得快,即為誰乞得巧多,會被夸贊為“巧手”、“巧姐”、“巧媳婦”等,頗有一番情趣。

十五、中元節(jié),又稱“鬼節(jié)”、“七月半”,時在農(nóng)歷七月十五日。舊時,合肥民間習(xí)慣在這天上祖墳、燒紙錢、祭亡靈。若祖墳距住地較遠,往返不便的,則在傍晚后于村頭路口,燒紙舉祭。

十六、中秋節(jié),又稱團圓節(jié),時在農(nóng)歷八月十五日。合肥民間歷來視中秋節(jié)為大節(jié),這一天,家家戶戶除吃月餅、鴨子外,還在夜晚舉行賞月和進行“摸秋”等活動。

合肥人制作和品嘗的月餅,葷、素、甜、咸等品種皆有。傳統(tǒng)的月餅以重油品種最常見。品味好些的有水晶、椒鹽、百果、瓜仁、火腿、金棗、芙蓉等,花色品種繁多。富家旺族,還有特地到糕點作坊訂做月餅的。訂做的月餅不僅質(zhì)優(yōu),且特大,重量甚者竟達十至二十斤,堪稱月餅之王。

合肥人在過中秋節(jié)時,尤興吃鴨子。傳說在元朝時,當(dāng)權(quán)的統(tǒng)治者對漢人很殘暴,規(guī)定漢人每十戶供養(yǎng)一個“韃子”,每十戶合用一把菜刀。菜刀則用鐵鏈鎖在井壇上。時民族復(fù)興運動者為發(fā)起統(tǒng)一暴動,便利用漢民族中秋節(jié)吃月餅的習(xí)俗,將“八月十五殺韃子”的信條夾于月餅之中,提前分發(fā)全國各地,于是在這天舉行了統(tǒng)一的“殺韃子”大暴動,終于推翻了元朝統(tǒng)治。后人為紀念此舉,便每逢中秋節(jié)這天以殺鴨子,代作“殺韃子”,相延成俗。至今,合肥民間百姓在中秋節(jié)殺鴨子時,仍常風(fēng)趣地說是“殺韃子”,而不說是殺鴨子。

在歡度中秋節(jié)時,合肥多數(shù)家庭都習(xí)慣在夜晚舉行賞月活動。通常的做法是:在庭院中設(shè)一張方桌,擺上月餅、石榴、菱角、柿子、板栗等應(yīng)時糕點、水果等,再置爐焚香,爾后一家人圍桌而坐,邊品嘗月餅、水果,邊觀天賞月,談?wù)撝隙鸨荚碌纳裨捁适隆?/p>

合肥人在賞月時焚香,既是表示對嫦娥的敬仰之情,又表示一種美好的祝愿,希冀天下人都能如十五的月亮一樣圓滿美好。尤其在這天晚上,若有愛人或戀人在他鄉(xiāng)異井,久盼未歸、久思未見的一方(女方),常點香對月獨拜,以寄托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,祈禱能早日和心上人如十五的月亮一樣,圓滿美好。因此故,合肥民間在中秋節(jié)這天,不興留已出嫁過門的女兒在家過夜,無論多晚,定讓其回自己家中夫妻團圓。

合肥四鄉(xiāng)農(nóng)村在歡度中秋節(jié)時,還時興進行“摸秋”活動。是日夜晚,當(dāng)銀月當(dāng)空之時,一些情趣盎然的青年男女,拿著用葵桿或高粱秸稈做成的火把,結(jié)伴串田過埂,喜慶金秋豐收。嬉鬧之余,乘興入田,或摘取瓜果,或挖取山芋,然后在田埂邊就地品食。更有甚者,還將“摸”來的南瓜、扁豆(蛾眉豆)贈送給那些期盼生男育女的青年夫婦。因“南”字與“男”字諧音,“娥眉”為古代美女的代稱,故而有此俗。因“摸秋”純?yōu)橐环N民俗娛樂活動,故被“摸”的莊戶人家,一般都不介意、不干涉,有時即便有些心痛田里的瓜果被“摸”了,但因從此俗尚,仍不乏快意。

十七、重陽節(jié),又稱老人節(jié),時在農(nóng)歷九月九日。是日,士民并出,登高舉野餐,佩戴茱萸(一種黃色野花),飲菊花酒,以祈長壽。舊時,合肥四鄉(xiāng)農(nóng)村,俗尚在這天推選出鄉(xiāng)間九名年紀最高,且德高望重的老人,聚會一起,曰“九老會”。待九老聚齊后,先請老人漫步登高,作避災(zāi)強體游,然后再恭請老人依年紀高低為序坐定,奉獻壽面、菊花酒,祝愿老人日后身骨硬朗,健康長壽。餐飲為莊戶家捐贈,以此表達敬老愛老之心。自此日后,若有鄰里、家族發(fā)生糾紛,當(dāng)尊九老勸解。

城里人家在重陽節(jié)這天,多請老人吃長壽面,攙扶老人于戶外散步。身骨較強健者,常信步大蜀山等處,以登高望遠,除災(zāi)強身。一些文人學(xué)士,則多在是日作“以文會友”活動,賞菊花,飲菊花酒,品菊花蟹,吟菊詩,作菊賦,文氣之足,濃于花香。

十八、冬至節(jié),時在12月22日前后。合肥民間在過冬至節(jié)時,時興吃南瓜糊。南瓜糊的做法是:先將封存已久的老南瓜洗凈,然后切塊放鍋里煮至爛熟,再加以面粉攪拌成糊狀,煮沸后即可吃,其味香甜可口,暖胃熱身,為群眾喜愛的應(yīng)時餐食。因冬至日是一年中黑夜最長、白晝最短的一天,此日后便逐漸晝長夜短,故合肥民間有“吃了冬至面,一天長一線”之諺。

舊時,合肥民間習(xí)慣于冬至日進行葬墳活動。一種做法是將尚未落葬的“浮厝”,挖坑下埋;另一種做法是將朽棺中的尸骨殘骸揀出(俗稱“揀精”),裝于瓦罐或壇子中,然后深埋地下。此外還進行燒紙等祭悼活動。

合肥地區(qū)氣候,在冬至日后逐漸轉(zhuǎn)冷,民間素有自此日開始“數(shù)九”的習(xí)俗。從冬至日起,歷九九八十一天,詞曰:“一九二九懶伸手;三九四九冰上走;五九和六九,河邊看楊柳;七九六十三,行人把衣單;八九燕歸來;九九加一九,遍地耕牛走?!绷碛性唬骸耙痪藕投?,相逢懶伸手;三九二十七,相火如見蜜;七九六十三,行人把衣單;八九七十二,河開燕子來;九九八十一,遍地耕田急?!?/p>

十九、臘八節(jié),時農(nóng)歷十二月初八日,俗稱“臘月八”。是日,合肥民間興食臘八粥。臘八粥的做法是:取適量的糯米,加豇豆、黃豆、綠豆、豌豆、紅棗、生仁、菱角米、蓮子等,湊足八樣,洗凈后一齊入鍋經(jīng)熬煮成粥,加糖不加糖均可,味道香美異常。經(jīng)濟較富裕的人家,在煮制臘八粥時,常以核桃仁、桂圓肉、葡萄干等名貴干果作配料,煮成后多加糖進食,又稱作“八寶粥”?!〈送?,合肥民間還時興在臘八節(jié)后腌制臘貨,如臘肉、咸雞、咸魚、咸鴨、咸鵝等。此俗形成與氣候有關(guān)。因時過臘八節(jié)后,氣溫漸低,蠅蛹絕跡,正是腌制肉質(zhì)食品的最佳時期;再者,臘八節(jié)一過,即近春節(jié),合肥民間習(xí)慣自此開始著手備辦年貨,而腌臘食品又素為合肥人所喜食的佳肴。

婚嫁習(xí)俗

合肥民間素重婚姻嫁娶,視此為人之終身大事。舊時,合肥民間青年男女婚姻,受封建禮教束縛,多為父母包辦或左右。在聯(lián)姻前,必先經(jīng)媒人或曰“紅娘”從中介紹說合,講究明媒正娶。諺曰:“天上無云不下雨,地上無媒不成親?!闭f妥之后,即可約定婚期,通稱“訂婚”,俗稱“訂親”。具體做法是:由男家宴請媒人和女方家長,飲訂親酒,吃訂親飯,并通過媒人,將具體婚期及女方家庭所索的彩禮等事宜,與雙方談定,所謂“男計奩資,女索財禮”。一切定當(dāng)后,由男家將婚期寫成正式期帖,連同彩禮,一并通過媒人傳送女方家庭,曰“下期單”,又叫“下日子”、“起紅”、“對月禮”等,以便讓女方家庭如期備辦好嫁妝,適時嫁女。

結(jié)婚之日為男女人生大喜之日,其婚禮既熱鬧又隆重,有許多俗尚。舊時,合肥民間常在是日晨,由男家早早請來媒人,帶著彩禮(多為四副挑子,禮品有禽、魚、肉、煙、酒等)、花轎、吹鼓手和迎陪新娘子的童男童女等,一路吹打,熱熱鬧鬧往女家迎親。新娘在出嫁日,則沐浴、梳妝、戴花、更新艷之衣。由福壽齊全的年老長親為其詠誦,每做一事,即有一番祝福。當(dāng)女家聞迎親人馬來到,即刻點放爆竹,表示歡迎,然新娘子的房門卻緊閉不開。這時,男家人或媒人要從門縫向內(nèi)遞開門錢,俗稱“門縫錢”。門縫錢又有“梳頭錢”、“爆竹錢”、“開面錢”等很多名堂,故往往不向門縫內(nèi)遞三次五次錢,新娘的房門是不會打開的。此做法既是女家向男家伸手索錢的最后一次機會,也表示新娘子是有身價的,不是男家輕易就能相娶的普通女子。

一俟新娘房門開啟,新娘則由其一兄弟背出家門上轎,俗謂此是為免讓新娘腳沾娘家泥土,帶走娘家財氣。待起轎時,新娘要在轎內(nèi)泣哭有聲,表示對父母情深;其母亦哭泣相送,表示對女兒難舍,謂之“哭嫁”?;ㄞI起程后,女家習(xí)俗是向門外潑一盆水,叫做“嫁出去的丫頭,潑出去的水”,祝愿女兒永遠如一汪清水純清如洗。女家的陪嫁品則隨花轎之后,新娘的兄長送花轎上路,一般送至村口路頭即返回。

迎取新娘的花轎,經(jīng)一路吹打,將至男家時,男家迎候之人遠遠即放鞭炮迎接。花轎于男家門前落地后,常由一高壽老太和一年輕貌美婦女上前揭開轎簾,攙扶新娘下轎,引新娘步于男家鋪就的墊物(米袋)上,入室進堂。米袋席地遞傳,名曰“傳代”。至堂前先拜天地祖宗、高堂,次交拜,然后由一執(zhí)燭者導(dǎo)引新郎新娘入洞房,飲交杯酒。

當(dāng)天婚宴之后,尚要于洞房進行“鬧房”活動。鬧房時,不分男女老少,不論年幼輩長,競相嬉戲逗樂逗趣,新郎新娘即便遇有難從之為,也不許生氣。其間繁規(guī)陋俗及封建迷信色彩較濃的做法、說法等名堂,既多且雜,不勝繁錄。但鬧房的主旨,是促使新郎新娘融合情感,因舊時男女婚姻多為包辦。

新婚之日,贈客禮常為花生喜果之類,寓意是祝新娘早生貴子、子孫興旺。新婚翌日,新娘于晨起拜見親友郎舅。第三日下廚,做肴饌獻翁姑,行盥饋禮。

在男女新婚后,俗尚“看三”即新婚夫婦在婚后第三天,新娘要回娘家看望父母,新郎則要同行看望岳父岳母。女家謂此為“接姑娘回門”、“接生親”。是日女家要備辦宴席款待新姑爺(新女婿),并要邀請至親長輩相陪。席間有戲耍新姑爺?shù)囊恍┧咨?。其做法是:作陪人乘新姑爺不注意時,向其碗內(nèi)加飯加菜,有意識將辣味濃、咸味濃的菜夾于新姑爺碗內(nèi),飯菜一旦放到新姑爺碗內(nèi),新姑爺必須吃掉不能剩下,否則就是對作陪人不恭。若新姑爺實在難從,客人就要按“吃不了兜著走”的說法,將飯菜強倒于新姑爺衣袋,目的都是為了看新姑爺失態(tài)的樣子,以此逗樂。另外還有將胭脂、口紅等,強抹于新姑爺臉上,而且不讓其洗掉。此種戲鬧俗尚不分男女長幼,雖有過火,新姑爺也得高興領(lǐng)受,唯求一樂。

生賀壽慶習(xí)俗

合肥百姓對生賀壽慶較重視。舊時,合肥民間在婦女臨產(chǎn)時,要吃紅糖湯心蛋,俗稱“催生蛋”。謂此可使孕婦在生產(chǎn)時,氣力足,生產(chǎn)快而順當(dāng)。嬰兒出生第三天,要用香艾或金銀花煮水給嬰兒洗澡,俗稱“洗三”。謂此可去除胎毒,使嬰兒日后皮膚細嫩,不生痱子,不長毒瘡。

嬰兒“洗三”后,女婿要向妻娘家報喜。妻娘家人在接到報喜后,要在嬰兒出生第九日送禮賀喜。禮物主要是嬰兒所需之衣物、尿布及產(chǎn)婦月子里所需吃的老母雞、雞蛋、掛面、紅糖等食品。

產(chǎn)婦滿月后,俗尚用香艾煮水洗澡凈身,謂此可護理皮膚,滅菌除毒,防患婦科病。在新生嬰兒滿百天生日時,俗興“賀百歲”。是日,至親好友帶著禮物前往祝賀,被賀家人要備辦酒席予以款待。其間,給嬰兒系“長命百歲”紅兜肚,佩戴銀項圈、銀鎖、銀手鐲。喻此,嬰兒就被“鎖住”、“拴住”,日后命大壽長,不會短命,不會夭折。此外,還要給嬰兒起名字。嬰兒的名字,常由其祖父或有學(xué)問的親友起定或認可決定。有的家庭俗尚給嬰兒起帶“鎖”、“拴”、“住”字的名字,喻此嬰兒就不會夭折了。

在新生兒滿周歲日,要舉行抓周賀慶。是日,孩子母親娘家親屬攜禮來賀,叔、伯、祖輩均有賀禮表示。孩子父母則設(shè)宴舉慶。其間拿來筆、硯、剪、尺、算盤、玩具槍、錢鈔、糕點、糖果等,散入于簸箕或臺面上,逗引孩子抓取,以其首抓或喜抓之物,預(yù)測孩子未來志向和前程。通常以筆、硯寓善文,剪、尺寓善工,算盤寓善算善商,玩具槍寓善武,方片糕寓富貴。若孩子首抓或喜抓糖果等食品,就會被大人斥之為“這孩子長大是個‘好吃精’”,在場的人會因此哈哈大笑。今合肥民間尚有不少人家興此俗,但讓孩子抓物,只是嬉趣逗樂,并無以此預(yù)測孩子未來志向和前程之意。

在孩子十二周歲生日時,還要作童慶。因十二周歲為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個本命年。逾此孩子就告別了童年,進入少年期。是日,父母常要為孩子置新衣新鞋,做好吃的食品給孩子品嘗,讓孩子快樂地告別童年。

對于老者,合肥民間則俗尚舉壽慶。做壽者的年齡起始為六十歲。六十歲以下的人只過生日,不稱做壽。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做壽,男性俗尚“做九不做十”。即五十九歲生日做六十壽,六十九歲生日做七十壽,余類推。女性則俗做十不做九,即不做虛歲。

老人做壽為一大喜事,其做法和氣氛遠比過生日隆重、熱烈。傳統(tǒng)的做法是:于正廳設(shè)壽堂,壁掛壽畫壽聯(lián),設(shè)香龕,上置爐焚香、點燭、供壽桃。晚輩親屬要備辦壽禮,敬獻孝心。壽禮多為老人喜吃的食品、喜穿的衣服及其他平素欣羨的物品。至親好友則視情贈送壽禮,表示祝賀。

壽慶通常為兩天。頭天請吃長壽面,寓老人健康長壽,其他食者也能增福添壽。第二天,即生日的當(dāng)天,設(shè)正宴舉慶。宴畢的晚上,眾人散去前要依次向老人拜壽禮(亦有在宴慶前進行的)。老人端坐在壽堂,接受眾人磕拜祝福,品味著老來之福,享受著晚年之快樂。若壽慶為一天,則常于中餐吃壽面,晚餐為壽宴。

合肥民間做壽,尚有“偷壽”的習(xí)俗。即客人在宴慶后,將所食用之碗裝進衣袋帶回,謂此可蒙蔽地府閻王,使其不知主人年庚,不致前來牽魂,不僅做壽老人可健康長壽,而且祝壽的人也能分享長壽之福。因此故,往往在壽宴后,餐間所用之飯碗常被一“偷”而光。對此,主人則視而不見,樂于被“偷”。

舊時,由于貧富懸殊,普通勞動人家,雖從做壽之俗,但實際做壽者不多。故合肥民間流傳“有錢三十(歲)已稱老,無錢六十(歲)正當(dāng)時”(意即仍為壯勞力,仍要勞碌,無緣享福)的說法。在合肥民間亦有少數(shù)老人不樂意做壽,原因是擔(dān)心做了壽,會在心靈深處更覺衰老,引發(fā)“來日不長,去日苦多”的傷感。故不喜做壽,不記年歲,“糊里糊涂”安度晚年。

喪葬習(xí)俗

舊時合肥民間除生賀壽慶外,舉辦喪事,亦被視為大事。其一,老人死后,家人必要為其備辦棺材裝殮。棺材,又稱壽材,喻老人壽終正寢、享福盡壽之意。尤其是七十歲以上的古稀老人去世,不僅被視為壽享天年,而且被視為人生一大喜事。故民間又有將棺材戲稱為“嫁妝”的,將古稀老人去世,比作“婚嫁”,化悲為喜,視為值得慶賀的“白喜事”。因此故,合肥民間有許多家庭,常在老人進入暮年之后,即提前做壽材,此俗一是表達對老人的孝心,讓老人對后事放心,二是謂此可“沖喜”,得保老人安然無恙,免災(zāi)長壽。

若遇老人過世之喪事,家人要在老人咽氣后,立即通知至親好友,俗稱“報喪”。接喪家報喪后,至親好友,四鄰八舍,紛往吊唁,一是表達對死者的哀悼,二是向死者親屬表示慰藉。吊唁者多向死者行跪拜或鞠躬、作揖禮。喪家若為其父母歿,其孝子則以三磕跪拜禮答謝吊唁者,媳婦、女兒等人則號啕慟哭。死者尸體通常在家中停放三日即封棺出葬。若死者上輩老人尚健在,則停放兩日即出葬。啟棺時,死者的孝子賢孫等要跪拜,并隨即踢倒墊棺的板凳等物,摔碎燒紙的瓦缽,鳴放鞭炮,焚燒鋪草等。棺材上路,若為父母歿,其子麻衣跣足,余子女賢媳皆“披麻戴孝”,扶棺啼哭護送死者“上山”。沿途,死者的賢婿則每經(jīng)一岔路口放一串爆竹,并拋散紙錢,以打發(fā)孤魂野鬼。余子孫眾則手持用紅、黃、白、綠色紙扎制成的引魂幡、喪棒隨后。引魂幡、喪棒以多多益善,寓死者子孫多,家丁旺。富豪權(quán)貴人家,常以火把、鼓樂吹奏前導(dǎo)。棺材抬至墳地,落坑后,首先由死者長子向棺上覆第一土,余親屬每人再向棺捧覆一土,然后堆土成墳,再燒紙放爆竹舉祭。臨返回時,要將引魂幡、喪棒等喪葬物棄于墳?zāi)?。返回家門前,要從燃燒的草火堆上跨過,以免將穢氣帶進屋內(nèi)。從死者亡后第一個七日起,至第七個七日,其親屬在每個七日為死者舉行一次祭悼。其中“五七”為大七,除要給死者亡靈燒送紙錢外,尚要以酒飲菜肴、燒靈(焚燒紙扎的屋宇等,俗稱“靈庫”)祭悼死者。在七七四十九天內(nèi),死者的兒女孫眾等親屬,不得理發(fā)修面,不得穿紅戴綠,不得飲酒沾葷,不得外出作客,不得歌舞舉慶,要恭謹?shù)亻]門守孝。直到“完七”后,即是過了重孝期,方可除孝,恢復(fù)正常生活秩序。此外,喪家通常要在亡者“五七”之后,由其孝子對前來吊唁的人逐家登門叩拜致謝,俗稱“謝孝”。并置辦酒席,酬謝為喪事出情出力的人,稱“獻饌”。亡者若在六十歲以上,其酒席稱作“壽酒”。席間俗尚“偷壽”,即將食用之飯碗“偷回”,主人視而不見。因民間習(xí)尚此俗,故有家庭往往特意備辦許多碗盞供“偷”。宴畢,主人還要送每個客人一條白土布大手巾,曰“孝巾”。

禁忌習(xí)俗

與歲時吉慶、生賀壽慶相對應(yīng)的,在合肥民間尚講究諸多禁忌:青年男女在相親時,忌打雨傘。因“傘”與“散”諧音。相親時打雨傘,寓主散,不吉,雙方難以相中。

擇偶忌年齡相差六歲。因六歲差的屬相均主沖犯克,成婚后難白頭偕老,今不從。男女若系同宗,需出五服,即上下相隔已逾五代,否則不得成婚,今仍從?;榧奕招钃耠p日,單日不吉。贈送賀禮道喜,忌單數(shù)。辦喜事時,穿戴、裝飾等,色彩以艷麗為佳,禁忌全身白色或黑色。鬧洞房時,忌有寡婦、屬虎者、孕婦、產(chǎn)婦、月內(nèi)人、戴孝者或生辰屬相與新郎新娘相同相克的人在場,民間習(xí)俗視上述之人在場皆與新郎新娘新婚不吉。

新婚夫婦一般不在外夜宿。若夜宿親友家的,忌行房事。有的人家還忌其同床。男女夜行房事后,未出24小時,忌食生冷。

給死者所穿的老衣,忌為皮毛質(zhì)地。否則,謂死者來世會投獸胎??薜克勒呒蓪I水滴落死者尸體。俗謂若將淚水滴落死者尸體上,會招致死者不忍離去,今后不能投胎。給喪家贈送喪禮,忌補。即在死者已出葬或其尸體已火化后,不得再相贈喪禮。補贈喪禮,寓喪家會再發(fā)生喪事。

在婦女生育期間(月子里),忌外人進入其臥室。親友來賀,于客堂接待,通常請吃紅糖喜蛋。蛋以四只為喜,忌以兩只蛋和一只蛋待客。俗謂一只蛋為“倒頭蛋”,兩只蛋為“狗蛋”,三只蛋為“待客蛋”,四只蛋方為“喜蛋”。

在慶賀老人壽辰時,忌打碎杯盤碗碟等器皿。若此間不小心打碎了碗碟等器皿,口言“打發(fā)打發(fā)”或“碎碎”(歲歲)平安等(逢年過節(jié)亦同此俗),以此逢兇化吉。

農(nóng)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日,忌掃地,俗謂此間掃地會損害財氣;忌向地上潑水、倒垃圾,俗謂此間于地上潑水、倒垃圾會得罪“土地神”而招惹禍殃;忌言不吉利及“殺”、“死”等語,俗謂違此會惹禍招災(zāi)。

忌在年期向欠債人索債,俗謂在年期向欠債人逼債,會遭天理詛咒,不得好報。故舊時欠債人常借此躲債,以度年關(guān)。合肥民間曾流傳有一首欠債人應(yīng)付債主在年關(guān)時索債的順口溜:“二十八,我設(shè)法;二十九,有有有;三十躲起不露面,初一相見拱拱手?!?/p>

正月初一為年首,俗忌動用刀剪針線和動土,喻違此忌諱得罪神靈而招災(zāi)惹禍。另忌吃稀飯,俗謂大年初一吃稀飯,不僅主窮,且年內(nèi)會多雨,出門會多受雨淋,不吉利。

年期走親訪友,忌在初七、初八和初九三天動步。俗有“七不出,八不歸,初九出門惹是非”之說。忌初一殺雞,初二殺狗,初三殺豬,初四殺羊,初五殺牛,初六殺馬,初七用刑。舊傳,正月頭七日依序為雞、狗、豬、羊、牛、馬、人日。在餐飲方面,忌筷子插在飯碗上。餐飲畢,忌將筷子橫擔(dān)在空碗上。忌使用一只筷子進食。忌吃飯時手不扶碗。忌嘴巴發(fā)出“嘖嘖”的聲音。忌將飯碗放在手上托著。忌用筷子敲擊飯碗。忌用筷子搗碗底。忌將身子靠于門框或墻壁上。忌坐在門檻上吃飯。忌將飯菜倒于不潔處。忌用筷子掏牙縫。

待客和做客,入座忌兩方對坐兩人,另兩方對坐一人;忌以三個菜待客,俗有“兩個菜待客,三個菜待鱉”之說;席間忌過分貪嘴,否則會被視為“唐相”(合肥方言,意即饞相),招人瞧不起。合肥民間形容這種人的吃相是:“筷子打連枷,睡里不起來,管它三七二十一,給你個‘亂劈柴’。”若行酒令,忌一味言五,因“五”與“無”諧音,一味言五,有責(zé)怪無菜之意,對主人不禮貌;餐畢,忌在飯碗內(nèi)剩飯、菜,因剩飯菜不僅浪費,且有責(zé)怪主人飯菜不好之意,對主人有失禮敬;忌將杯、碗反扣桌上,因只有病人吃藥后才將藥碗反扣在桌上,赴宴做客,將杯碗反扣桌子上,有責(zé)罵主人之意。

忌兩人分食同一個梨,因“梨”與“離”諧音,“分梨”音同“分離”,謂分梨而食不吉。

在語言方面,合肥民間素重“吉利”二字,故不論是逢年過節(jié),或是日常生產(chǎn)、生活都甚忌言破嘴話(不吉利的話)和不中聽或惹人不快的話。除此以外,尚有許多特殊的語言禁忌:在稱呼方面,對年長的人,忌直呼其名,應(yīng)冠以“老”等字,以示尊敬;對成年人,忌呼其乳名,尤其是對比自己年長或年齡相仿的人,呼其乳名,有輕視、瞧不起人之意;詢問他人時,忌直呼以“喂”、“呔”等,俗謂沒名沒姓,不加尊稱相問,是對他人不禮貌的行為;餐飲時忌言不潔之詞語,若此,會招人厭惡。

在待客宴席上忌上光板豆腐,因舊俗喪宴備有豆腐這道菜,俗稱赴喪宴為“吃豆腐”、或曰“吃豆腐飯”。此外,民俗中稱調(diào)戲女人的行為為“吃豆腐”,故在他人家做客時,應(yīng)將吃“豆腐”說成“都富”,以避忌諱。在宴席上,對菜肴的名稱,崇雅忌俗。如稱豬耳朵為“順風(fēng)”,稱豬舌頭為“口條”,豬尾巴為“竿梢”,稱粉絲為“錢串子”,稱豆腐干子為“對方”和“四方”,如此等等,不勝枚舉??v而觀之,合肥民風(fēng)俗尚,既有豐富的內(nèi)涵,又有純美的韻味。恰如古人所言:“肥邑人物、語言、風(fēng)土并茂,皆勝淮左?!?/p>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(dāng)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