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義云安徽大鼓
郭義云1941年出生于合肥,現(xiàn)居住于合肥市大通路116號,已退休。他年幼就癡迷于安徽大鼓研究,1958年進入合肥市廬劇團,深入學習安徽大鼓的說唱技法,代表作有《十五貫》、《屠夫狀元》等,他表演的安徽大鼓《小廟蓋得比山高》參加安徽省第三屆曲藝節(jié),榮獲表演二等獎。
郭義云的安徽大鼓沒有絲弦伴奏,一人演唱,自擊鼓、板,
說唱并重。音樂上為上下句反復結構,包括上板、慢板、搖板、閃板、緊板、落板等板式,曲調簡單,通俗易懂,深受群眾喜愛。
安徽大鼓是安徽的一個曲種。原名泗州大鼓,起源于安徽泗縣一帶,流行于淮北、長江兩岸和江淮之間的廣大鄉(xiāng)村和城鎮(zhèn),相傳是在清代中期受北方的河間大鼓影響發(fā)展而成。后來借淮上交通之便,流行到淮河兩岸,又名淮河大鼓。安徽大鼓在唱法上形成了音色剛健的“臥嗓”和音質柔潤的“立嗓”兩派,沒有絲弦伴奏,
只以大鼓、簡板或犁鏵片擊節(jié)。鼓點兒有開場用的〔鳳凰三點頭〕和在演唱中變化運用的〔長流水〕、〔倒卷簾〕以及板點兒〔珍珠串〕。
郭義云的安徽大鼓沒有絲弦伴奏,一人演唱,自擊鼓、板,
說唱并重。音樂上為上下句反復結構,包括上板、慢板、搖板、閃板、緊板、落板等板式,曲調簡單,通俗易懂,深受群眾喜愛。
安徽大鼓是安徽的一個曲種。原名泗州大鼓,起源于安徽泗縣一帶,流行于淮北、長江兩岸和江淮之間的廣大鄉(xiāng)村和城鎮(zhèn),相傳是在清代中期受北方的河間大鼓影響發(fā)展而成。后來借淮上交通之便,流行到淮河兩岸,又名淮河大鼓。安徽大鼓在唱法上形成了音色剛健的“臥嗓”和音質柔潤的“立嗓”兩派,沒有絲弦伴奏,
只以大鼓、簡板或犁鏵片擊節(jié)。鼓點兒有開場用的〔鳳凰三點頭〕和在演唱中變化運用的〔長流水〕、〔倒卷簾〕以及板點兒〔珍珠串〕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